送給梁先生《Simon 管理行為》(第四版),說各章的"評論語發揮" 是先生數十年在經濟學,心理學,人工科學。管理學的論文、心得之摘要。
與Simon先生通電子信,也聊到美國的種種制度之設計、運作,都是相當複雜的......我謹記於心.....
今天紐約時報:
簡介《Simon管理行為》及譯後記 鍾漢清作
出版願景
我想,要把握某一文化的精髓,最確切的路子便是了解那文化的創造群,以及他們所推動的知識界之變革。H.
A. Simon(中文名字為司馬賀先生)正是這方面的重要貢獻者,他的傑作《Simon管理行為》,被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審委員(1978)評為「劃時代的書」,是代表作。作者是位天才,是少數能文理兼通的亞里斯多德(或文藝復興)式科學家。他在學術界、思想界、教育界、工商界、政界等是極負盛名的。
我們有幸深入認識他的學說,決心將他的主要作品中譯出版,並希望能設「司馬賀先生網上設計科學大學」。【我1999年那時想支持北京的朋友們架設這一空中大學,可惜後來沒落實,我想必須由2世代以上的人士的不懈努力才能做到這一理想。我與Simon通信討論這一議題,他認為大學已太多,當急之務是如何將一流大學的研究成果等與民間分享。我說大中國的現代化,百廢待舉,需才孔急,與美國情況或許不相同。】
《Simon管理行為》第四版,是奇才司馬賀先生先生近五十年的心血結晶。原作獻給他的夫人。這本中譯本是獻給讀者的。我個人花了大氣力出版這本傑作及司馬賀先生先生的主要作品,目的是想紀念年輕時的一些雄才大略,希望我們的文化中能產生這種綜合文、理、人文的學者、科學家。這夢想是行得通的。關於本書的主旨,請參考本書〈作者為中譯本作序〉、〈第四版導言〉、〈第一版前言〉、〈附錄:什麼是管理科學〉等第一手資料,我在這兒作點作者的主要學說等方面的補充和發揮。
盼望有人能潛下心來探討關於人與組織各方面的科學(即司馬賀先生所談的人為事務的設計科學等),譯者也希望半世紀後,我們經過如此優秀作品的啟迪,透過實驗與研究,能了解人間事物皆學問,能深入了解西方文明中對理性、組織、管理、設計、決策、認知、人工智能、系統等等的論述,並能與世界一流心靈溝通,共創文明。
由於作者是廣義的〝政治科學〞學子(雖然他後來醉心於認知科學及人工智能,偶爾才會回去〝看看〞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對中國、蘇俄等國或多或少有些〝同情〞的了解(他以為「民主」較接近於理想)。不過,我想基本的〝共產〞的理想目的,是希望世界資源不為人們所濫用,人人能「自我實現」,而且要按現在及未來人們的利益需要,經過組織協力使其開花結果的。「組織」中的人,固然也有可能為權力所惑而作出許多惡事,包括傷害人們的人格等,但作者基本上認為,要透過組織,人們可以更有理性地做事,而又不致妨礙生活的真實面的徹底發揮。
本文要把《管理行為》的一些來龍去脈、人事、思想、中譯過程和譯例為讀者作些介紹。關於作者的完整人生觀、人生戲劇、體會及作為科學家在六個領域的發現之旅,請參考他精彩的自傳。
H. A. Simon(司馬賀先生,1916-2001)行誼簡介
主要貢獻
這節只談司馬賀先生先生的一些主要貢獻。Simon在1982年回答吳清基先生所提的問題時,這樣說︰
「諾貝爾獎的頒給,主要是因為我對管理和行政決策理論的研究,以及該理論有助於對商業組織的了解。因此,真正地說,應是管理決策理論的研究使我獲獎。」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對組織內部決策過程做了開創性研究...現在企業經濟學及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司馬賀先生的管理學為基礎。」
司馬賀先生創立的有限理性(bounded or limited
rationality)學說,已成廿世紀的重要學說,他的人工智能的摯友Allen Neweell說,Simon做任何學問時,無時不刻都會想到它的含意。摯友James March說︰
「近年來,一般而言,各種『有限理性』觀念已多為傳統理性抉擇理論所接受。它們在大多個人決策論中已佔有重要角色。它們被用來發展廠商的行為及演化理論。它們分別用在交易成本經濟學、決策理論、資訊經濟學和組織經濟學等,作為主要基礎。它們已被應用在政治、教育及軍事方面。」1
政治學或任何社會科學(含管理學)的基礎,都會碰到要如何賦予關鍵概念及術語可運作定義的問題。在政治學上,「影響力、權力、權威」是如何衡量其關係強度的?在產、官、學各類型組織中,各種標的(goals)、目標(objectives)如何界定衡量?
在社會科學是否可能作預測?又如果將預測給當事者,是否可加以証偽等等?上述這些關於人、組織及彼此其關係的模式,是很基本的,而作者在這些方面都有所建樹。
作者在《管理行為》中提出「管理人」觀念,指有限理性、注意力,追求滿意而非最佳化,思考上分析及直覺是一體的,在組織中追求〝效率〞,人們透過組織,可以「興(思想及情感上靈感)、觀(知識)、群(協作)、怨(批判、權力、壓力)」。
主要經歷
H. A. Simon(1916-2001)是當代著名管理科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也是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的創始人之一。他因對人工智能、決策理論、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傑出貢獻,多次獲得嘉獎,其中最突出的是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當代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傑出科學家。
司馬賀先生生於1916年,大學就讀於美國最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師承芝加哥學派,1943年獲該校政治學博士。1936年至1942年司馬賀先生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行政學研究所研究員,並兼任行政計量研究室主任。1947年任教授。1947年他的名著《管理行為》一書出版。1949年至1959年司馬賀先生任卡內基工學院工商管理管理研究院副院長。1961年至1965年司馬賀先生任美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委員會主席;1966年至2001年,任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簡稱 CMU)計算機科學和心理學教授,逝世前他仍孜孜不息地研究、教學。
我在Learning Organization互聯網路上討論到他的終生成就時說,他是個20世紀了不起的擅長學習的高手、一流科學家(他的一位認職於史丹佛大學學生說,也許可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行為科學家)和教育家。
主要著作及論文
他二十幾歲就有石破天驚的立論(《管理行為》初稿成書於30歲以前),但像作者這種天才要有這般成績,可能要有環境讓其發揮,並要有很強的自我管理能力。作者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生與百來位友人合作過寫論文、書籍。他廣招英才,創立一所世界一流,人才輩出的大學。
司馬賀先生所發表過的論文、書籍共九百餘項目,可從下一網站(Internet)去找:http://www.psy.cmu.edu/psy/faculty/hsimon/hsimon.html
據說有些傳世作品是「胸有成竹、一揮而就」的。不過,我總以為這種情形多偏向「小品」。有些傑作,就像西洋的大教堂,必須由點滴努力,積功力匯成一聖樂系統(建築是凝固了的音樂)。我以為司馬賀先生的主要作品,諸如《管理行為》、《關於人為事務的科學》、《我生活的種種模式》等等,就是如此。或許說,科學上的發現,可以說是一種洞識力,然而要充實、深入,則起碼要一輩子的功力。他的主要著作如下(Major publications/papers):
Perceiving and managing business risks:
differences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bankers, Journal of Economics Behavior
& Organization Vol. 33 (1998) 207-225 with D. K. Sarasvathy, and Lester
Lave利用口語記錄(Protocol Analysis,詳下面專書介紹)探討四位企業家與四位銀行家對於諸多風險(財物風險、人類生命和健康之風險、以及自然災害之風險)的不同概念,突破之重點是指出一般所謂的「風險識知」並非攸關,重點是人們對於控制與責任的感覺和個人的價值觀:企業家對於諸多風險視之為當然之事,而將其焦點放在一定水準風險下後果的控制;他們對於諸風險比較願意負擔個人的價值觀和責任。銀行家們對於最後的目標結果看重,比較不願牽涉到個人的價值觀和責任。
Economics as a Historical Science, THEORIA-Segunda
Epoca, Vol. 13/2 1998, 241-260. 《經濟學作為一種歷史科學》本期有摘譯-這篇大概是司馬賀先生自評為他在經濟學上的貢獻之一,是1999年《Simon管理行為第四版》華人戴明學院,1999出版之後才放到網站上去的。作者請秘書快速送我一份,盛情可感,我希望將來把它完整譯成並討論。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fourth edition,
1997; 《Simon管理行為第四版》華人戴明學院,1999。詳細參考下文從《管理行為》出發來了解H. A. Simon。
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本系列為經濟學論文集--Vol. I, 《經濟分析與公共政策 》1981, Vol. II , 《行為經濟學與商業組織》1982 Vol. III, 《經濟理性的經驗基礎》Emperically Grounded Economic Reason 1997;。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third
edition, 1996; 中文第二版共有大陸三種版本和台灣一種版本,書名《人為的技巧》或譯為《關於人為事務的科學》;最新版本華人戴明學院預定2001年以《人工科學通識》出版。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with A. Ericsson, Second Edition, 1993; 這是作者研究"思想"時所採用的特別方式,稱為"口頭報告",詳《人類的認知》。口語記錄(Protocol Analysis)指的是被試者在實驗時,對自己思維活動進程所作敘述的記錄,或在實驗之後,他對主試者提問所作的回答的記錄。有幾種不同的口語記錄,一般是依據記錄的時間來劃分的。當時口語記錄是指被試者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言語表達的記錄,這種方法是我們在認知心理學中經常使用的方法;追述是在完成任務後,被試者對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心活動作出描述。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把口語記錄分為「有結構的」和「無結構的」。我們給被試者指定一個方向,讓他口述關於這方面的心理活動,然後加以記錄,這叫「有結構的口語記錄」。有結構的口述可以是當時的,也可以是追述的。「無結構的口語記錄」是事先不給被試者任何指示或框框,讓他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所搜集的口語記錄,主要是當時的,同時也是無結構的。
Models of My Life, 1991; 中文本書名《滿意人生:我生活中的種種模式》,華人戴明學院預定2002年出版完整版。我想要了解Simon的全面,包括他的方法論之總回顧,都應該努力讀這本書。
Scientific Discovery: Computational
Exploration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es, with P. Langley, G. L. Bradshaw and J.
Zytkow, 1987; 本書為研究科學發現過程的專書。這一行CMU的人續有作品出版(MIT Press),由Simon作序。
Reason in Human Affairs, 1983; 中文本書名《人類事務上的理性》(台灣)或譯為《論事理》(大陸翻譯本)。司馬賀先生在史丹佛大學的講座稿,特別探索理性和直覺和情緒之間的關係;理性因(適)應與進化之間的關係;有限理性在社會和政治制度運作所蘊含的意義和引發的作用。【我在2001年5月底認識汪永祺先生,他自得其樂作一本中英對照本:師蒙著《世事溯理》】
Models of Thought, Vols. I. , 1979 and II,; 1989本系列為心理學論文集。司馬賀先生先生編的論文集中的組織都是以系統觀出發的,所以其範圍廣是有憑據的,他會在添加一些銜接文章,讓該書自有一番生命。「《思維的種種模式》第一卷(是我這一時期的近30篇的論文集,包括我提到過的多數文章;我認為《人工科學通識》(Simon 1996)的第3和第4章,是篇幅較短和較少技術性的概述。」
Skew Distribution and the Sizes of
Business Firms, 1977; 本書為研究人為事物(偏重於公司)的大小規模的分配之原理和其處行業的競爭等之關係。
Models of Discovery, 1977; 本書為研究科學發現過程和模式以及Simon的科學哲學的論文集,讀者可知其後來發展科學發現的Bacon程式,以及晚年力於「公設法」的探討。
The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 Decision,
revised edition, 1977; 中文本書名《管理決策的新科學》等,(台灣和大陸都有翻譯本),不過我以為其中的種種新發現之摘要,都可以在新版的《Simon管理行為第四版》和《人工科學通識》中找到。
Human Problem Solving, with A. Newell,
1972; 本書為人類問題解決過程的先驅研究,它的概述可參考《人類的認知》。
作者一輩子的學術精華,除上述零星中譯外,還有《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荊其誠和張厚燦合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我們又可從他與D. W. Smithburg和V. A. Thompson合著的Public Administration(1956,第一版有雷飛龍先生譯為《行政學》,(絕版);英文本1992出版第二版);楊礫和徐立先生並譯出幾篇重要論文,題為《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由北京經濟學院出版(1989)(絕版)。他的一些心理學和科學哲學的論文,在中國大陸的刊物《自然辯證法》等上頭都有翻譯,例如《格式塔現象的信息加工解釋》載《哲學研究》1988年第一期。
簡介、闡述他的部分思想的有彭先生《決策論奇才》(絕版);朱新民和李亦菲合著的《架設人與計算機的橋樑-西蒙的認知與管理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台灣版由貓頭鷹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作者是Simon在大陸的中學「做中學」的主要負責人,並從Simon共同發表相關論文,是內行專家,不過只擴充地談《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並沒談標題中的「管理心理學」。【2000年6月26日,讀朱新民和李亦菲合著的《架設人與計算機的橋樑-西蒙的認知與管理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朱先生是司馬賀先生
在大陸「由研習例子來學習(例中學)」計畫的主要合作者。曾去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研究兩次。1989年天安門革命,司馬賀先生停留北京二天,與朱先生談論半天。這次讀此書,肯定司馬賀先生先生自傳中的「步行上班已繞地球八圈」-司馬賀先生家距CMU 3公里,每天上下學必徒步,五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這最能表現此英才了不起的毅力。又讀一些人工智能例,因有圖,更方便教育。】
榮譽(Awards/Honors):
Alfred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s, 1978:諾貝爾經濟獎,有些文抄公,像The Economist 周刊的訃文,說他以認知科學家為榮,根本不把這放在眼裡,其實真正讀他自傳以及上節的代表作,可以知道這是外行話。這一獎,讓他晚年又多花些心思在經濟學上。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86:這一獎是身為美國傑出科學家引以為榮的,換句話說,除了本行之外,要致力於專業和公益之貢獻。
A.M. Turing Award, ACM, 1975:這是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最重要的獎。華裔的姚先生2000年取得。兩者看法差異可能甚多,基本上,Simon和Newell以為電腦科學是一種「經驗科學」而非理論。
American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Gold
Medal Award for Life Achievement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88:心理學終生成就獎。
John Von Neumann Theory Prize, ORSA/TIMS, 1988:這是管理科學和作業研究學所頒發的紀念多才多藝的李理論家John Von Neumann之獎。
Dwight Waldo Award, ASPA, 1995:這是Simon老本行公共行政方面的最高獎勵。
Fellow(專業學會之院士):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Distinguished Fellow,1976; Richard
T. Ely Lecturer, 1977); 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Econometric Society;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H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oards Member, Board of Trustees,
Carnegie Mellon, 1972--他從1972年就業CMU的董事會董事,對於將該校發展成全美名校貢獻甚多。
從《管理行為》出發來了解H. A. Simon
主旨
這本《管理行為》就是廿世紀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司馬賀先生窮其一生作品博覽會中的一主導交響曲。本書貫通了所有的社會科學:舉凡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認知科學...等的學者,都可以從中吸收養分、新知。
本書的主旨有二:「決策是管理的心臟。」以及「管理理論的語彙,必須來自人的抉擇邏輯及心理。」
《管理行為》是一套淵博知識系統,主要關心的是所有類型組織的決策及行為上的了解。作者從認識決策的理性限度出發,先區分決策的事實及價值因素,再分別考量這兩方面的有形、無形因素及相互作用,來找出全系統的最有效率(最佳)決策。這本書五十年來擴充到涵蓋政府(這是本廣義的政治科學的書)、教育界(尤其是工商管理學院的設計)、工商業等所有重要經營管理議題。
《管理行為》是以描述性組織行為/決策的考察為主的,它會給我們許多啟發,包括〝人在組織中是否滿意〞主題,或者有沒有〝中國特性的管理〞等,以及如何設計(廣義)組織或各種〝人為系統〞,來創造各種組織的新前途。司馬賀先生稱這些與人有相關的事務(系統等)為〝設計科學〞。
本書第一版至第三版有篇巴納德(C. I. Barnard)先生所作前言,值得當歷史檔案:「這本書在關於正式組織與管理的社會科學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正如他在本書序言裡所講的,他的目的是要構造一系列適於描述組織,適於刻劃管理組織運轉方式的工具──一系列概念和術語。他的興趣主要在公共管理方面;但為了穩妥地達到目的,他還考察了諸如軍事組織、商業組織、工業組織和私人非營利性組織等各類正式組織的經驗。這就使的他結論具有普遍的適用性,有益於描述各類組織的管理行為。
「西蒙教授所開發的這些工具,對科學研究來說固然是有益的,但對於一般讀者與實際工作者來講,其主要價值還在於他對組織、管理過程、決策的本質、決策中的價值要素與事實要素等,作出了清晰、深刻和普遍的描述。他在這方面的成功是傑出的。在我這個做過企業經理、政府官員和非營利機構領導者而具有廣泛經歷的人看來,本書道出了我在所有那些組織當中所獲得的共通性的經驗;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揭示了對一切組織和管理而言皆為不可缺少的東西。它給我一種正合我意的”感覺”。也就是說,我感到西蒙教授對有組織的行動結構的理解,與我的經驗相吻合。依此,我認為這種理解是正確的。」
作者為第三版中譯本出版(1988)而作的前言要旨如下︰「...我們只有首先了解病症,診斷出病症,然後才能對症下藥。《管理行為》一書講的是對決策制定過程的描述。這本書的最大用處恐怕就在於,它能讓那些那些試圖對組織進行管理的人們耳聰目明,從而能更好地理解他們在自己周圍發現的種種行為,更好地預見到他人對自己的行動會做出什麼反應。」
《管理行為》發展簡史 本書一九四二年寫成、試發行、一九四七年初版,十年後再版,加了一篇長序,一九七六年出第三版,增加一導言及六章-大陸北京經濟研究院有中譯本,譯者為楊礫、韓春立、徐立。二十餘年後,作者於一九九七年出第四版,採取新的編排方式,即在第一版的各章之後,再加上作者近五十年來的研究和心得,取名為「評論與發揮(commentaries)」。
學術、科學作品要能極淵博,只能有極聰明的心靈,再加上鍥而不捨地將許多論文(發現)綜合而成。我說「極淵博」是指本書的正文質量,已足令諾貝爾獎譽為「劃時代的作品」,然而作者在成書50年後,於原來各章章末再加上近乎等量的「評論與發揮」(依英文版粗略的統計,正文為188頁,評論與發揮及附錄為172頁)。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本司馬賀先生觀點下的世紀管理學與簡明版社會科學百科,博而不雜,約而不疏。
《管理行為》特色 本書內容在系統之廣博,質量之豐富,絕對是廿世紀一部傳世的「體大思精」作品。蘇東坡認為書要能〝八面受敵〞,這部《管理行為》不只能八面受人〝攻書〞(古人稱讀書叫〝攻書〞,很適合用它形容研讀這本書),也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作者對正文一字不易,即在思想上完全不打退堂鼓,而每章的評論與發揮部分,更是相得益彰。這本書稱得上犀利、慎密,圓融會通。對學子而言,是件功德無量的作品,值得吾人敬禮,不過讀者閱讀書,應當以自己容易進入的方式去讀,再求融會貫通,不必為本書前面數章術語所困。
由於《管理行為》是座城市,是百科全書,是多門新興學術的集體記憶,我們可以從系統觀點來看它。例如觀賞哥德式教堂吧(也許可用我們的廟宇來對比,精義是一樣的),每一建築細節和裝飾,每一處空間和要素,莫不牽涉到全方位的學問,我們要〝閱讀〞它時,可以一柱頭、一斗拱的細看,你我對週遭的音樂或雕塑、繪畫,注意力及領悟會各不相同。
這本書(第四版)成書於1997年,由於工商業的管理蓬勃發展,作者特為新版增添了許多這方面的論述,例如在第九章〝效率準則〞(可以說是管理理論的唯一準則,作者本書主旨之一是〝破〞所有以前的各種準則,而〝立〞有限理性決策效率準則)的〝評論與發揮〞中,就加入〝工商公司成功的衡量〞。他對品管圈(參與管理)、組織學習、電腦科技應用、研究開發、品質及組織文化、溝通、思考等議題,都有極精采的新論。
本書作者是繼先賢引入邏輯實證論或經驗論傳統,將管理上的陳述,分為經緯:〝事實要素〞和〝價值(倫理道德)要素〞,再交織之。他以人在組織決策制定〝行為〞的「決策前題」,貫通其經緯,融會成〝複合〞決策,從而得出〝管理人〞(有限理性而求滿意的決策人)在〝效率〞(績效)上的滿意探索!換句話說,本書的各章是環環相扣,全面貫通的。世界日益發展,人間技術創新不斷,社會繁榮,管理學成為顯學,所以作者把它在這五十年來的流變,加以〝正本清源〞,作一番考察、評論。就思想史這方面而言,本書是典型的「明其源流正變」之佳作。
這本書極精簡、博約。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作者創立的工商管理學院人才濟濟,出了幾派最重要的經濟學宗家,幾位諾貝爾獎(經濟學)。他同事在回憶當年受到司馬賀先生的「不吝批評」時,都覺得受益良多(因為正中其思想基礎之要害)。本書對理性預期及新制度經濟學等的批評,雖然只有數句話,卻往往一句話就點出該學派的最根本要點與弱點。
《管理行為》中在探討認同感、忠誠心時,舉了一個案分析,同樣是在閱讀某企業,每個人看出的〝最要緊議題〞,深受其專業或部門等因素的影響。換句話說,組織像大象,我們由於注意力和理性有限,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盲〞的,所以我們〝摸(讀)〞組織,各有不同的比喻。
這本書的頭一章及最後一章,都提出管理學應有一套一貫的用語,可惜事實上,大家在「正名」上很少花功夫,所以司馬賀先生說,某某〝學派〞談的(他以為科學中,哪裡有〝學派〞這玩意存在的餘地),我在本書的那兒已談過、評論過、發揮過。所以讀這本《管理行為》是一書抵多書,例如國內某博士論文指出,本書是首位採用「組織學習」的(參考第十一章的經濟合作管理署(ECA)個案)。
不過,讀者也不要以為,因為這本書主題極嚴肅,而有不可承受之負荷。就你想要貫通作者的淵博知識系統而言,的確要下點功夫。不過,文中也有不少極有意思,令人深思的妙故事的。作者以為,組織管理中有些部分是事實方面的,這要用理論、邏輯,而有些是價值部分,要與前者分別處理,用評價方式完成;分析力與直覺力是一體的,也都是人的「理性」的發揮,不管是就個人層次,或就組織層次而言,都是如此。在管理的現實運作方面,有極多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等待人們將它們轉為知識並睿智地加以應用。
一些感想、心得
司馬賀先生為本書作序時,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請我們參考一下西方傳統上在這方面的努力。作者極謙虛,推舉希臘先賢及《孫子兵法》等古代組織論名家。其實現代管理的探源,應始於本書所談的古利克等人的〝管理原則〞或稱〝管理原理〞。
作者嘗說,〝退休〞前最想了解有人們有沒有數學能力上的差異,它的認知根源及機制又是什麼呢?所以他研究「利用自適應產生系統,並利用實例來學習」的教學方式,並在中國做了兩年的實驗,研究學習理論。這是了解C. P. Snow兩種文化(科學vs.人文)差距的重要根據。
作者又曾與羅素在討論由機械證明邏輯定律引發的〝智慧與博學〞的了解。我們很有興趣了解:像《管理行為》這種思考與認知的科學方式,是否與文化有關?即是說,在我們文化中是不是能產生管理科學?
作者長年以來很關心的一議題是︰人與工作的「疏離感」,不管是職員(文官)或工人,他都能引用數百年來的日記、書信、詩歌等,來說明人們在工作上的感受,「古」已有之,並不「於今為烈」。作者在「科技對工作的衝擊」這一主題上,也作了些文獻上的研究和發揮。綜合起來,科技是可能解放人的。我倒是覺得,我們這方面的研究實在很少,除了徐正光先生在《工人與工作態度──台灣工廠人的實驗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0)外。有意思的是,徐先生的英文標題是Workers And Their Job
Attitude︰Exploratory Studies of the Young Factory
Workers,也就是說他研究對象多針對年輕工人的探索性研究,換句話說,1960、1970年代台灣急速工業化,然而工人的主軸是很年輕的,與歐美的工業化稍為不同,現在,那時的大部分工人多快退休了,我們很想了解許多變貌。
作者給中譯序中提到我們剛進入了不起的科技革命,其實作者在1950年代初逢電腦,就知道這是千載難逢的〝盛事〞,因為電腦是符號處理器,所以也是思想處理器(不管是邏輯運算或科學發現,或策略等,都屬此類),因此現代是激勵人心的世代,令人振奮。
譯述本書時,不免有番感慨:本書所提到的杜威(J. Dewey)等人的許多作品,都不是國人熟悉的,又如F. H. Knight(胡適同學)等人的重要思想,我國也幾乎無人深入研究,這些都是我們要深入西方學術的主要課題。此外,我們應學習司馬賀先生所提議的「設計科學」。
邁向設計科學
「在很大程度上說來,對人類最恰如其分的研究來自設計科學,設計科學不僅要做一種技術教育的專業部分,而且也必須作為每一位接受通識(人文)教育的公民所應學習的核心學科。」這是司馬賀先生在<設計科學:創造人造物的學問>一文的結論。2 換句話說,司馬賀先生願把他的淵博知識系統稱之為「設計理論或設計科學」。
他以為「設計科學」是任何涉及到「解決問題、抉擇、綜合並作出結論等任務」的專業人士所不可或缺的訓練。就是說,設計理論或「設計中的程序」,是一種人的內心及外頭複雜環境(人們賴以維生及成就)互動關係的「共同知識之核心」。他的設計理論,除了包括〝所有〞的社會科學、建築、管理、人工智能、音樂創作和欣賞......外,也是人的精神和完成的過程。例如,他在同篇文章中說︰「我們最好(應該)把城市規劃設想成一個有價值的創造性活動,一種社區的許多成員都有機會參與的活動──如果我們有勇氣按照這種方式去組織它的話。」設計過程就是設計風格的判斷者。
司馬賀先生為楊、徐兩先生《人類理性與設計科學》3作序時,指出:
「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是大自然所〝設計〞的事物和人類所設計的事物共同組成的,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混和體。就連經過我們耕作,而呈現出一派生機的綠毯般的田野上生長著的稻、麥作物,也是我們人類運用作物雜交與選擇的過程,以及近年來借助有關基因轉移的新興技術來進行和設計的產物。
因此,在我們對自己的周圍環境所發生的興趣當中,無論這種興趣是對城市,還是對農村;是對區域,還是對國家,我們都必須研究我們用之於改造世界的那些過程──對機器、建築、城市、供水系統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等等,進行設計的過程。同時,我們也絕不能忽視大自然所做的〝設計〞,即通過創造了現代世界和人類本身的進化過程,而進行的〝設計〞。從這些自然選擇過程中,我們還能夠了解到關於人類設計過程的某些知識。
在運用自己的頭腦來工作的一切專業任務當中,「設計」是一個潛在的共同課題。科學家、建築師、畫家、軟體的規劃者和作家等,無不置身於設計實踐活動當中。我希望本書能激勵一些讀者,投身於改善人類設計本領、從而能設計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事業中去。」
我希望《管理行為第四版》的讀者能夠在讀完它後,再進一步讀《關於人類事務的科學》,並把「管理與組織行為」等思想,與設計理論課題建立起「持續改善」的對應。
我國有些學者慣將Adminitrative Science譯為〝行政學〞,可是行政學被認為只是〝公共事務〞管理的學問。中譯本根據原著精神,並徵詢了包括作者本人和諸多專家的意見,此詞譯為〝管理學〞或〝管理的科學〞。其實,〝管理〞是清朝的一官職,一百多年前即用〝管理〞來譯 administration,本書初版時,〝企業〞管理等名聲不太好,而且作者以為公共事務的管理,是遠比企業管理更複雜而困難的,所以取法乎上,沿用舊名。最近五十年來企業管理理論突飛猛進,風行全球,作者在本版中將公營、民營組織一以貫之,作了深入探討,基本原理數十年來未變。英文是可以比較精確的,單數或複數所指的不太一樣,所以讀者應善用「索引」,例如〝value〞和〝values〞在譯文中都譯為〝價值〞。
鍾漢清先生負責本書的統合譯校,所以本書文責由他負,雖然他根據本書第三版(由楊礫,韓春立及徐立於1988譯出)作了大規模的校改。特別要感謝林益正、及卓弘哲先生在電腦文字處理上的幫忙,與蔡士魁先生的校稿。
(1999年8月末,台北,鍾漢清作於華人戴明學院;2001年5月修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