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作為能自主規劃並執行任務的代理人,正迅速被納入企業經營版圖。美國半導體巨頭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2024年10月的網路節目中直言,希望未來「5萬名員工的同時,公司也能在各部門部署1億個AI」。這番談話出自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兆美元的企業領袖之口,格外引人注目。
表面上看來,AI的進步似乎剝奪了年輕人累積經驗的空間,但實際上卻開啟了全新的學習模式。擁有超過20年程式設計經歷的吉田真吾指出,隨著AI進入開發現場,專案推進速度已大幅提升,過去新人能在資深工程師帶領下花一個月慢慢追趕,如今已不再可行。
然而,他也強調,AI也能成為最佳學習工具。透過請AI解說程式內容,新人或許能在短短三天內掌握專案全貌,並於第四天就能嘗試開發新功能並獲得資深同事的回饋。這種「高速學習」模式意味著,若能善用AI,年輕人仍可快速累積技能,甚至更快縮短與前輩之間的差距。
影像創作領域的實踐也印證了這點。創作者清水勝太認為,真正的突破在於「把自身技能與AI結合」,例如攝影經驗能幫助使用者對AI下達更精準的指令。若一味依賴AI,則容易淪為被動工具;唯有以個人專長為基礎,AI的潛能才能被充分釋放。
除了科技業,漫畫行業也率先出現基礎上色描繪工作流失的現象。漫畫家團體「うめ」成員小澤高廣指出,過去新人要出道,必須先成為資深漫畫家的助手,透過打雜學習基礎功。然而,隨著電子書與社群媒體的普及,新人能直接發表作品,不再需要走傳統的助手管道。再加上AI繪圖技術的崛起,即使繪畫技巧不足,仍能嘗試成為漫畫家。
但這並不代表新人不必學習。漫畫創作主要包含三個流程:發想劇情、繪製草圖(ネーム)以及正式作畫。小澤強調,雖然AI能協助背景繪製或成為劇情發想的對話對象,但在最核心的ネーム階段,目前尚無AI能真正取代。對年輕創作者而言,唯一的道路仍是「不斷畫ネーム」,因為這才是決定漫畫靈魂的關鍵。這也凸顯出一個共通訊息:即便AI正在重塑產業,新人若能抓住仍屬於人類的核心能力,就能找到立足點。
結論就是 AI不應被視為剝奪年輕人學習機會的敵人,而是能迫使人們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真正關鍵領域的助力。過去人才養成的模式是「打好基礎、累積實務,再逐步走向高階工作」,但在AI時代,這樣的路徑已不再適用。AI讓人們能跨越部分傳統階段,直接以不同方式累積經驗,形成嶄新的成長軌跡。然而,這場變革不僅止於初階任務。
隨著OpenAI推出GPT-5等新一代模型,AI正加速滲透至專業與創意領域,連原本被視為人類專屬的創造力與共感力,也逐漸被挑戰。黃仁勳甚至描繪未來企業將同時擁有「數位與生物學基礎的員工」,AI之間能彼此對話、甚至「招募」AI。當AI被視為與人類並列的勞動力時,人類的職場定位正步入難以預測的歷史轉折期。由此可見,年輕人不僅需要適應新人時代的快速學習壓力,更需具備持續因應結構性變化的心理準備。
參考資料:日經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