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匹茲堡過去十年的第三次復興

Jordan Wen 分享了林之晨貼文
記得匹茲堡大學有工業考古系,不到三百年,該城的產業已翻転了好幾次,堆疊的工業遺跡遺產是豐富的田野。
在艾森豪獎學金的支持下,我四月初啟程,展開為期 7 週、針對美國 12 城市的創新生態深度考察。頭兩週走訪了費城、華盛頓首府,以及匹茲堡三個城市。其中匹城的產業升級經驗,非常值得台灣借鏡。
匹茲堡都會人口 250 萬,是全美排行 22 的二線城市。40、50 年代,她曾是美國的鋼鐵之都、全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然而隨著全球化、產業外移,青年人口大量遷出,因此 80、90 年代後,她漸漸沒落、陷入邊緣化。
但近十年來,匹城上下一心,以成為東岸新科技重鎮為目標努力轉身,終於在這幾年開花結果,不僅 Google、Facebook、Amazon、Uber 等科技巨擘相繼來設研發中心,經歷龍頭企業洗禮而後創業的人才日益增加,也讓新創生態蒸蒸日上。
以 2016 為例,在全美創投金額與案件量皆較前年衰退 12% 的同時,匹茲堡卻是逆勢上揚近 10%,人均創投案量躍升全美第五,可見其後來居上之扭力。
我深入當地代表性創投、創業加速器,以及教育機構訪談後,發現有三個關鍵要素在匹城這段華麗轉身的過程,發揮了極大作用。
一、頂尖的科技教育 以卡內基美隆大學為首的匹堡高等教育體系,在全球電腦科學、醫療等關鍵研究領域成果卓越,尤其在自動化、人工智能、科技醫學等新興主題中,更是位居龍頭,除了開發出很多可以商業化的技術,同時也吸引許多優秀年輕人前來求學而後就業、創業,提供了底層的成長動能。
二、市長的支持 2006 年前任市長驟世,由年僅 26 歲的議長 Luke Ravenstahl 接任,並於次年選舉中真除,此後,他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包括加大投資教育、提供獎學金給清寒子弟,以及應用科技解決城市大小問題等 11 大項目,激發了匹城的第三次文藝復興,也激勵了民間積極轉身的決心。
三、慈善基金會的有效助攻 就在 Ravenstahl 就任的同時,當年鋼鐵大亨們留下的珍貴禮物 ─ 匹城領先全美的慈善基金會族群也動了起來,他們開啟 Remake Learning 等計畫,每年投入上千萬美元支持創業加速器、程式與科學教育等工作,為新創生態系與人才供給帶來重要的推力。
而匹城擁有的客觀條件,台灣其實都有,十年後我們可否一樣華麗轉身,就看今天能不能吸取人家的經驗了。
曾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卻一夕沒落。匹茲堡並未放棄復甦,三大關鍵啟動創新復興,讓它重返榮耀——這些關鍵條件,台灣也有。
CW.COM.TW|作者: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