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關於"The Tacit Dimension"的評說

最近台灣有書 名常識
是想仿近300年前美國的暢銷書?

其實現在科學/心理學等大興 一常識 等都可以深入分析: 為什麼知識或迷信等變成常識

---
我曾請教Herbert Simon 關於 tacit knowledge 方面的想法
他是科學家 認為Michael Polanyi 的招牌說法是沒什麼"神秘"可言 現在人們知道得更多
Polanyi's concept of tacit knowledge was first articulated in Personal Knowledge.
... published as "The Tacit Dimension" (1966) he seek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


".....此外,「藝師藝友」,因為都是藝文界的知名人物,實即大家的藝師藝友,有的大家已經忘卻,今日重睹故人,會憶起他們對今日台灣的貢獻, 會油然萌生親切之感。「逆旅形色」在旅遊發達的今天,你會覺得「到此一遊」的雪泥鴻爪,也可作藝術創作的處理,別死命的盯著一個風物,把握瞬間稍縱即逝的 機會,憑感覺快速的喀擦,那意外的頃刻,便適時留下了它飛逝中的停格。「人間偶遇」,也是值得參考的作品。不然一生中多少側身而過的偶然,若感覺是新鮮 的,所有的偶然,說不定都是永恆。

 在巴黎,朱德群夫人景昭女士,問我作畫時,都有沒有計劃?我說「沒有!」面對畫面的空白一、二秒鐘的蓄勢,便開始畫到哪是哪。一切都是遇然的機緣,畫完了,有時意猶未足,說不定,隨意的在某個角落墮入一點。她說「德群也是這樣」沒有預設的計劃。

 想不到攝影家莊靈,也全憑那瞬間感覺的靈視,使擦身而過、陌生的異鄉偶然,變成了他的必然。「心照自然」也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即興般的喀擦,「非由造作,畫法自然」的成果,都是「泥上偶然留指爪」和回顧哪復計東西耶。"楚戈  



這些類似的文學藝術家哲學家等人的"直覺"或 TACIT DIMENTION等的看法
Simon認為那極可能沒有深入研究的假設
我有封信跟他略談 他的論點之摘要都寫在 "管理行為"

 
Andrew Hsu 印象中,我一直以為Polanyi的<個人知識: 邁向後批判哲學>也是他翻的,經查是許澤民

Hanching Chung 這本書有一故事 某中研院院士的指導教授是海耶克. Hayek建議他寫這. 他搞不懂.所以放棄. 他回台灣一直強調此書(論文集)不可翻譯.....我跟Herbert Simon談過tacit knowledge 他說現在心理學對此已有很多科學知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