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學人腦思考的晶片/在團體決策中的無知

這兩篇與Simon關心的主題相關



【社會心理】在團體決策中,無知反而有益民主

編譯 | 汪芃

■一份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群體中有一些無知的成員,反而能將權力交給多數,有助多數決的民主決策過程。

一群動物如何進行團體決策?蜜蜂在決策時,會使用「頭錘」攻擊意見相左的團體成員,直到最後取得共識,但不少其他物種的決策過程則比蜜蜂要來得民主。若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群居動物各自有不同的需求(人類社會即是一例),就常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情形。但團體中某些成員對可選擇的選項資訊不足、或根本不在乎決策結果的情形也所在多有。

長期以來,學者一直想了解上述狀況的決策過程。過去有些證據顯示,一群動物中較無知、閱歷較少的成員會受到少數剛愎自用、控制欲強的強勢成員操縱,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麼群體中有較無知的成員,應會妨礙民主的決策過程,因為這些成員等於把團體中的決定權交給了少數成員。然而一份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群體中有一些無知的成員,反而能將權力交給多數,有助多數決的民主決策過程。

本研究的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一個簡單的計算模型,這個模擬的模型中有一群虛擬動物和兩個目的地,每隻動物可自行選擇要移動到哪個目的地;這群虛擬動物喜愛與彼此為伍,且大致會朝同一個方向前進,除此之外這個模型沒有太多限制。這些虛擬動物便依循上述的規則行動,就像一個剛開始發展的原始社群。接著研究人員便調整模型中各個選擇的動物數量,以及動物對自己偏好的堅定程度。





圖片來源:hjl/Flickr/CC-licensed


在他們建立的第一組模型中,每隻動物都有各自想選擇的目的地,而堅定的程度不一。實驗結果並不意外:這群動物的大多數成員想去哪個目的地,最後整群動物便會往那裡去;即便多數成員和少數成員的喜好強度累計起來是相同的,最後還是佔多數的成員獲勝。然而,一旦有些成員的偏好超過某種程度,即使牠們是少數,仍可影響整群動物最後的決策。這個實驗結果顯示,如果一個群體中選擇某選項的少數十分固執己見,而大多數成員雖然作另一個選擇,但態度並不堅持,那麼少數人是可能推翻多數人的。

接著研究人員在計算模型中加入沒有特別偏好的虛擬動物,情況就變得有趣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上述少數成員對自己的選擇態度強硬,但團體中因為有這些「無知」成員的存在,決定權會回歸多數決制。且團體中資訊不足的無知成員越多,這個效應也就越強(當然仍有一定限制,因為最後雜訊會過大)。

繼續閱讀>>

-TOP-



[科學人]改造世界10大奇招 -- 學人腦思考的晶片
撰文╱敏斯(Christopher Mims)翻譯/王怡文

重大變革往往出自非常簡單的創意。當年,一位叫做賈伯斯的年輕發明家因為想讓「沒有用過電腦,也不特別想擁有電腦的人們」體驗電腦的能力,帶領了我們脫離難以掌握的大型主機和一長串指令,邁向使用起來輕鬆愉快的麥金塔和iPhone。他的點子從此改變了我們跟科技的關係。

還有哪些簡單但極富革命性的創意還在實驗室裡,等著一炮而紅的時機來臨?這次我們精選了10項新科技,並介紹這些科技的內涵,以及它們可能如何改造世界。這些新科技包括運算方式跟人類思維相同的電腦、能在加油站充電的電池、以巨量資料製成的「水晶球」(見38頁〈計算未來〉)。你也可以說,這次的報導是我們向簡單創意的強大力量致敬。

資訊科技 學人腦思考的晶片
微晶片架構設計師莫達(Dharmendra S. Modha)的團隊,也許是世上唯一包括了精神科醫師的。此舉並非為了維護工程師的心理健康,而是他的合作對象──由五所大學及IBM五個實驗室所組成的聯盟,正在研發一種模仿神經元運作的微晶片。

他們稱之為「認知計算」,2011年8月首度發表研究成果:兩顆各由256個人工神經元組成的微晶片。現在這些晶片只能在乒乓遊戲中擊敗對手,或走出簡單的迷宮,然而他們有個野心勃勃的最終目標:把人腦的神經計算功能放進小小的矽晶片中。這個由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資助的計畫稱為SyNAPSE,正在研發擁有100億個神經元和100兆個突觸的微處理器,約相當於人的大腦半球的規模,預計體積不超過兩公升,耗電相當於10個100瓦的燈泡。

這計畫看似想創造人腦,但莫達堅決否認,他說他們想創造的是一個替代架構,取代幾乎每部電腦都採用的共同架構。普通晶片只能透過一個狹窄的通道傳送指令和資料,而使極速受限。但在莫達的替代架構下,每個人工神經元都有自己的通道,從一開始就內建大量平行運算的能力。莫達表示:「我們正在打造一個通用的地基,一個用來當成基礎、創造多種應用的平台技術。」






■類神經電腦將輕鬆解決難倒傳統電腦的所有任務。


喬治亞州立大學神經科學家愛德華斯(Don Edwards)認為,這個做法一旦成功,模擬神經網絡的成就將達到30年來的最高峰,就連IBM的競爭者都刮目相看,美國克雷電腦副總裁柏丁(Barry Bolding)指出:「類神經運算有潛力解決傳統系統感到困難、甚至無解的問題。」

莫達強調,認知計算架構不會取代傳統電腦,而是補其不足,預先處理充滿雜訊的真實世界資訊,轉為傳統電腦可處理的訊號。例如,擅長圖形辨識的晶片可從人群中選出一張臉,再把他的身分傳給傳統電腦。

如果有人擔心機器太過強大,那麼或許令人稍感安心的是,這些晶片的數學不會太好。莫達說:「就像用現在的電腦來模擬人腦很沒效率一樣,傳統電腦擅長的快速加法和減法,用類人腦網絡來做也非常沒效率。誰都不能取代對方。」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閒聊Herb Simon

學法(學習法律)期間, 最有趣的課程還是法理學這門課, 目前美國的主流把經濟與法律思維結合, 做為論證判斷的基礎, 讓我時常以Herb Simon的有限理性來與同學討論自然法與實定法的微妙關係, 以及目的與手段間的立場判斷, 猶記鍾老師曾提到Herb Simon指出假以時日AI也可以把人的靈魂寫入程式, 真有見地.
Lisa今年第一季將參加碩士論文口試, 期能順利通關,
去年沒什麼寫作, 只寫一篇收錄在"我的可愛-天賜甘霖" 賴甘霖的口述歷史書中
http://www.tiencf.org.tw/page1.aspx?no=249939&step=1&pno=7215
我取得一本賴神父的簽名書要送給您!
Peter

***
昨天睡前讀浦江清先生詳注的 《金石錄後序》很感動 很簡略的版本:tony私選的古文觀止--金石錄後序
***
前幾天 寬仁師來訪時 提到東海的兼課趣事 我取出一本工業工程系創立40年的書 跟陳老書說 很可惜 許多兼課的老師對學生的幫助也很大
可惜都不列入史書中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 當事者不懂得保持史料

昨天讀其中郭文東老師為系上爭取電腦的許多妙事(1965?-
85?) 實在很有意思 文中提到陳其寬老師 神氣活現
不過 他只為一系之利努力 卻不知道為全校謀
可能那時候學校窮 又沒相關人才
(Herb Simon和其好友在50年代就懂得花大錢做遠端計算 /我1977年知道英國朋友的博士論文指導者在美國作遠距教學)